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习资源  >  教学理念  >  正文

指向“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日期:2020年09月28日 13:20 作者: 点击:[]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式学习",不仅改变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体现了"目标多维性、过程渐进性、能力多元性和学习自主性”等基本特征。"问题式学习"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内化问题,总结提炼、升华问题。而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目标定位准确、深入理解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问题设计”等实施要点。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叫做'问题式学习')”作为一种特指的概念和方法,是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的。问题式学习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而是建立在多元智能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主题教育思想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以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 为主线,开展以自主和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活动。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生成”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建构和自然"生长”的过程。鉴于此,"问题式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具体的化学问题,使学生个体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与探究、进行自主建构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教学目标多维性  问题式学习关注学生整体的全面提升,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 同发展。强调通过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大胆猜测,并在反思质疑中实现知 识的意义建构;在实践活动中观察与思考,在对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与处理中形成各具特色 的过程与方法;在活动探究过程和成果汇报中实现价值生成。


教学过程渐进性  问题式学习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通常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的核心 知识进行设问,学生回答各种问题;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置若干问题,学生根据自 己的学力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搜集资料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对于一时难以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展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和探究,在师生的共同 努力下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问题式学习模式中,问题设计应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教学内 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教学过程呈波浪式和递进式,循序渐进。

能力发展多元性  人的学习能力是多元的。问题式学习尊重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性和学生能力的差异和特色,保 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凸显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特质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 自尊、信中健康成长。问题式学习中,教师由"教学核心”、"知识源泉"转变为合作者和引领 者,"教师”转变为"导师";学生的知识学习也不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在教师的启发 下,围绕具体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自主学习能 力,群体协调、组织、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甄别能力,信息筛选与加工能力,理论联系 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学习活动自主性  问题式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探索活动,实 现自主性发展。这一学习活动是自主性的,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及机械模仿的 现状。当然,问题式学习不只是对学习形式的描述,更多的是建立在个性化教育的形成上。它 不只强调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调动自主学习的 能动性,发挥自身的个性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新,从而实现由"学 会"到"会学”的飞跃。在问题式学习中,学生有自主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在课堂上可以 充分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享受到自己的权力和自由。


"问题式学习”的基本流程

    "问题式学习"模式打破了以讲授灌输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创设学习 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以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内化问题为主要线索,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

镁的提取及应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工业上从海水中提取金 属镁的化学反应原理和主要工艺流程,认识化学实验与实际工业生产的差异;知道合理的开发 和利用自然资源,学会说明如何节约原材料、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及环境友好等。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海洋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海水中有80多种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大多数是以盐的形式存在(展示实 物、播放投影),除氯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钾外还有大量的氯化镁,总储量约为1.8x1015t,西方很多发达 国家都是通过海水来制备金属镁的。

提出向題:

(1) 工业上是将海水直接引入沉淀池吗?

(2) 沉淀剂Ca (OH) 2又从何而来?为什么不用NaOH?

(3) 生产中为什么还要用酸去中和生成的Mg (OH) 2,为什么最后电解MgCI2,而不 直接电解

Mg (OH) 2或MgO制备金属镁?

(4) 你知道工业上冶炼金属有哪些常用方法?为什么钠和镁等金属都用电解法制备,而不用热还原法?

(5) 请查阅相关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我国生产原镁的方法是什么?其优缺点是什么?为什么不用电解法 冶炼镁?

(6) 从氯碱工业以及钠、镁的制备,请你说说工业上制备化学物质要经过的几个主要过程.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差异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成员观点的相互碰撞、互相启发,最终形成共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在整个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问要给与帮助或解释,并适时地提供一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如Ca(OH)2、NaOH试剂的市场价 格,MgO和MgCI2等物质的熔点等。在经过学生积极思考、小组热烈讨论后,各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大部分问题学生都能得以解决。因此,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汇报,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在某些关键点或难点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以加深或拓展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即可。如工业上制备金属钠和金属镁等活泼金属都要用电解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电解质的电解为什么要在熔融状态下进行?等,这些问题有利于使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上去认识活泼金属的制备方法,并深刻理解电解质所发生的反应真实质是离子在电极的 放电。


 

拓展延伸内化问题


   

这一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行延伸拓展,学会迁移应用,在拓展中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在应用中领悟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并将所学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成为自己知识系统的一部分。比如,上述问题(4)中,对于金属钠的制备原理学生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拓展到镁的制备,学生自然会从钠和镁都是活泼的金属出发,认为它们都是很强的还原剂,它们核外电子排布具有共同的特征,从而揭示了物质结构决定了物质性质的化学思想;钠和镁的强还原性决定了它们不能用热还原法制备,需要通过电解的方法来制得。至此,学生已把金属的制备和金属的原子结构以及氧化还原等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金属制备的知识成为原有知识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如,问题(5)中学生通过检索资料得知,我国95 %以上的原镁是由皮江法生产的(注:利用Si-Fe合金还原白云石 (CaMg(C03)2)的原理)。该生产工艺的优点在于:原材料可就地取材,成本相对电解法较低,技术难度小,镁的等级质量高于电解镁。缺点是:废渣污染和粉尘污染严重。随着皮江法工艺技术的突破,而我国的电解法原镁生产企业由于技术老化、成本过高等因素,于20 世纪末和21世纪初逐步退出了市场。电解法生产原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备无水MgCI2 困难,在氯化镁的脱水过程中极易水解,产生碱式氯化镁〔Mg(OH)Cl〕和氧化镁,生产工艺较难控制。在HCI气氛下,氯化镁的结晶水合物脱水需要较高的温度(一般约为450°C),能耗大,设备腐蚀严重。在金属镁的生产成本中,大约有50%的费用于MgCI2 脱水。通过对上述真实性问题的回答,缩短了学生与化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习的潜在资源,有很强的内隐性。同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也为学生今后学习盐类的水解打下基础。


 

总结提炼升华问题


   

本阶段是利用归纳方式来概括所学知识,通过反思、总结、提炼,促进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理性思辨,形成化学思想方法,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如问题(6)中学生通过对氯碱工业、钠、镁制备中工业流程的深度思考,抽象概括出物质的制备通常要经过"富集、分离、提纯、制备"等过程,且在生产中还要”节能减排、环境友好,降低成本、提高产率”等。对上述问题的剖析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问题式学习”模式的实施要点


目标定位明确


   

首先,准确的目标定位体现在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使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其次,准确的目标定位体现在能否因材施教,能否根据绝大部分学生以及部分学困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发展。再次,准确的目标定位还体现在目标制订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深入理解教材


   

教材是学科教学思想的文本体现,是知识呈现的载体。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感悟、领会教材的学科价值,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意图,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还要站在化学学科整体的角度去理解高中教材的各个模块,从而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每一个模块要达到的教学要求,以及各模块之间的衔接,从而形成整体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构建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实,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归根到底是对教学的理解,课堂上决定教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设计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和达到什么要求等,所有这些教师都必须借助于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全面了解学生


   

问题式学习中的关键是创设高质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创设,必须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智慧、能力和情感等。具体而言,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和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学生自己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二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学力,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层次不同的学生,其兴趣爰好、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为了使教学更具实效性,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设计时,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问题设计    



   

   

   

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式学习,其核心要素是问题的提出,而有效问题的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问题的设计表现为:

(1) 科学性。即课堂探究的"问题"既要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又要符合社会和生活实际;不违反化学事实及其科学原理,不"闭门造车"、臆造杜撰;更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2) 深刻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学生能从问题解决过程中体悟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能延伸到类似或相近问题的解决中。需要强调的是,问题的深刻性不是问题的难度,而是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深度和力度。

(3) 探究性。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学会探究的技能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利用学科优势,通过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挖掘其本质特征,形成科学规律。

(4) 针对性。针对性问题,就是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容易忽略和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对症下药"地提出问题。其中,教材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既不能使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获得,而应当是跳一跳能摘取的问题。如本文案例中的问题(3)就是学习中难点的之一,因为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电解MgCI2,当学生了解电解反应的实质以及不同物质的熔点之后,问题就会获得解决。这种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5) 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使优秀生从问题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即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充满自信心。另外,在问题内容层次上应是承上启下、前呼后应、环环相扣,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引自: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

来源:互联网



上一条:华中科技教授赵炬明:什么是好的课程设计

关闭